开篇导读:为什么这篇古文让人泪目?
提到《指南录后序原文》,很多人会想到南宋名臣文天祥那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。这篇后序不仅是诗集的自述,更是一部血泪交织的逃亡日记。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,文天祥奉命议和被扣,历经18次生死劫难逃回南方。他用“痛定思痛”四字道尽国破家亡之悲,今天我们就来读懂这份穿越800年的赤子之心。
一、《指南录后序》的创作背景
德祐二年(1276年),元军铁骑直逼南宋都城临安。危难之际,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出使元营谈判。谁料这一去竟是虎口脱险的开始——他在文中回忆:“诟虏帅当死,骂逆贼当死”,面对元军威逼利诱始终不屈。
这段文字最震撼之处在于细节:从京口夜奔真州的惊险,到芦苇丛中躲避追兵的绝望,再到乘小舟穿越惊涛的决绝。18次“当死而未死”的遭遇,像电影镜头般串联起一个忠臣的逃亡之路。正如他所说:“死生昼夜事也”,但求死易,忍辱负重地活下来为国抗争更难。
二、原文中的三大千古名句
1. “痛定思痛,痛何如哉”
劫后余生的复盘比当时更煎熬。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,道尽回忆苦难时的加倍心痛。
2. “誓不与贼俱生”
即使被俘北上,他仍暗中联络抗元势力,在诗中写下“臣心一片磁针石,不指南方不肯休”。
3. “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”
这比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的版本更决绝,也成为后世爱国者的灵魂坐标。
三、现代人该怎样读这篇古文?
不同于普通文言文,《指南录后序原文》的魅力在于扑面而来的诚实感。建议读者:
1. 结合地图读:沿着文中“京口→真州→通州→永嘉”的路线,感受当年逃亡的时空距离。
2. 对比读诗:文末提到的四卷诗集,收录了《过零丁洋》等名篇,与后序互为注解。
3. 思索“生死观”:当他说“死而死矣”时,那种超越生死的坦然,正是中华民族的气节写照。
小编归纳一下:为什么这篇文章值得被记住?
800年过去,《指南录后序原文》早已超越文学范畴。它记录的不只是个人苦难,更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的灵魂高度。当我们在课本里读到“饿死真吾志,梦中行采薇”时,不妨翻开这篇后序,看看文天祥怎样用生活诠释了“义”字的重量。
(注:想深度进修可查阅《文山先生全集》,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