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瞳第二部:从亏损到上市的逆袭
提到“深瞳第二部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格灵深瞳的上市历程。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人工智能企业,专注计算机视觉技术,覆盖城市管理、金融、零售等多领域。虽然累计亏损超6亿元,但它依然成功闯关科创板,募资10亿元用于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。深瞳第二部的故事,不仅是企业的成长史,更是AI行业竞争的缩影——它能打破“烧钱不盈利”的魔咒吗?
深瞳第二部的业务版图:优势与隐忧
格灵深瞳的核心业务集中在聪明金融和城市管理领域,农业银行曾是其主要客户,贡献超70%的金融板块收入。然而,过度依赖单一客户也埋下隐患——2021年合作协议到期后,续约风险直接威胁营收。顺带提一嘴,其应收账款占比居高不下,反映出议价能力较弱。深瞳第二部能否通过拓展体育健壮、轨交运维等新场景,实现业务多元化?这成为关键转折点。
烧钱换技术:深瞳第二部的研发困局
AI行业“重研发、轻盈利”的特征在格灵深瞳身上尤为明显。2019年因股权激励导致亏损骤增3.4亿元,但高投入并未完全转化为技术壁垒——其专利数量(19项发明专利)远低于“AI四小龙”。深瞳第二部的挑战在于:怎样在商汤、旷视等巨头夹击下,用有限资源守住市场份额?创始人赵勇押注轨交检修机器人等新路线,但商业化前景仍需时刻验证。
深瞳第二部的未来:机会与风险并存
据沙利文预测,2025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。深瞳第二部若能抓住风口,或可逆势翻盘。但现实难题不少:客户集中、研发回报慢、新业务投入大。上市募资的2亿元用于营销体系建设,或许能缓解市场拓展压力,但核心难题仍是技术落地能力。深瞳第二部的结局,将取决于它能否在“烧钱”与“造血”间找到平衡。
小编归纳一下:深瞳第二部的启示
格灵深瞳的上市并非终点,而是深瞳第二部的新起点。AI赛道竞争残酷,企业既要面对亏损压力,又需持续创新。对投资者而言,深瞳第二部的高风险与高潜力并存;对行业来说,它折射出中国AI企业“技术突围”的共性难题。或许,深瞳第二部最大的价格,是为同行提供一份诚实的生存样本——活下去,才能等到春天。